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149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他們的妻子是從哪裡來的?」史黛西上高中的時候,汽車的後擋風玻璃貼了一張達爾文魚(達爾文魚是進化論的象徵符號,刻意採用耶穌魚形是為了對抗基督教的創造論主張)。
但是在11月選完之後,國民黨的縣市長立刻開始強調九二共識、中國遊客,然後在2019年初前幾個月,所有的政治辯論都集中在對美軍購、一國兩制,還有好幾位國民黨的潛在總統候選人,包括吳敦義、朱立倫、王金平等人,紛紛跳出來倡議和中國簽署「和平協議」,所有的媒體版面全都是兩岸關係相關新聞。在六月份的時候,台灣的民調顯示,有七成民眾支持香港人的抗爭,而且年輕人們的支持度更高,顯然香港和台灣的狀況是習習相關。
Photo Credit: AP Photo / 達志影像這樣的「撿到槍」其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人民所賦予的。香港的抗議事件是將所有的焦點鎖定在中國因素上面,而且在六月份大型示威活動不斷升級的同時,不只「一國兩制」失去了所有民意信任,台灣的人們也對中國共產黨失去好感。在這場演講中,習近平強調九二共識就是國家統一,開始啟動統一程序,「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並重申使用武力統一台灣的可能性。我認為,這樣的反彈趨勢的最重要原因當然就是習近平重新定義統一進程的狀況下,蔡英文政府對習近平的快速反應,背後搭配的是民進黨2016年以來的整個大方向,讓整體民意清楚知道中國對台灣的併吞野心。(本文英文原版:Global Taiwan Brief, 4(21), 2019.11.6)香港人因為反對「逃犯條例」的修訂,從2019年三月底開始走上街頭,被稱為「反送中運動」。
香港抗爭運動對台灣的影響:中國因素的警覺不管是在全球的媒體報導,或者是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智庫政策圈,似乎「流行」著一種說法:「香港抗爭運動是台灣執政黨的禮物,有助於提升其支持度。同時,三月份的許多民調都顯示,絕大多數台灣人們反對一國兩制:例如陸委會的民調當中有79%的民眾不接受一國兩制,84%的民眾反對中共的武力威脅。Photo credit:林宥祺#61 小廣場超過21公尺的距離會無法辨認人臉上的表情和聽到他人宏亮的聲音,這意味著:在這個範圍內的小廣場上,人們會半意識地感覺到自己是和大家聯繫在一起的。
想想看,除了遊樂園的鬼屋,誰會在烏漆麻黑的地方活動呢?沒有風,瞬間逼汗的地方,不會想趕快離開嗎?一個空間能有遮蔭、不要被太陽直射、最好還來點涼風,才適合在那裡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Photo credit:宋昱儀#115 有生氣的庭院庭院要擁有各種功能,提供通道、疏導人流、觀察其他空間和活動,這樣的庭院會吸引人群,進而會發生許多活動。Photo credit:林宥祺#101 有頂街道街道要有捷徑的功能,盡可能連接室外的公共街道,街道兩旁應有窗戶、坐位、能向大眾顯示建築物用途的入口,這種街道會比一般走廊來的寬,至少要三公尺。文化中心一整面牆的鏡子並不是本來就有,而是隨著練舞人群的踴躍,順應空間使用的需求而加裝,我們在西門捷運站也能看到同樣的情形
Photo credit:林宥祺#101 有頂街道街道要有捷徑的功能,盡可能連接室外的公共街道,街道兩旁應有窗戶、坐位、能向大眾顯示建築物用途的入口,這種街道會比一般走廊來的寬,至少要三公尺。一個地方要好玩、有有趣、吸引人,裡面的活動是最重要的關鍵。
文化中心一整面牆的鏡子並不是本來就有,而是隨著練舞人群的踴躍,順應空間使用的需求而加裝,我們在西門捷運站也能看到同樣的情形。除了穿越性的機能需求,人的出現並停留總是和活動有關,並不會憑空冒出。根據模式語言的描述,最佳的廣場大小直徑絕不超過21公尺(#61小廣場)。騎樓應該是歡迎行人的,就算不是這棟建築的所有人依舊可以在這裡行走,並且適度地保護使用者躲避颳風下雨(#119拱廊)。
你相信空間有記憶嗎?記憶中討人喜歡的地方都長得怎樣?我們從臭臭的走廊出發,想知道討人喜歡的半戶外空間是什麼模樣,以下是我們的觀察。成長的故事裡總是有許多像這樣的空間記憶,空間中各種細微的特質,揉合了物理與心理,加上時間與使用者的混合,成為地理學家眼中所關注的「第三空間」。邊界需要是一個垂直的介面,卻不一定是牆壁,事實上,半戶外空間中的立柱、大樹、花台、樓梯等,就討人喜歡的程度而言,也許比一堵牆好得多,敞開空間裡的邊界特別受人歡迎,相對的,當一個地方是完全封閉時,人會因為「我不知道這裡在幹嘛」而不願意進入(#69戶外亭榭)。這個空間要有許多出入口,如果只有一扇門,空間無法達到「溝通」的功用,兩扇以上的門才可以紓導、交流人潮,和其他空間相通(#115有生氣的庭院)。
這些活動並不一定正式,從星期六下午百貨公司的追星快閃簽唱會到傍晚在門口泡茶下棋等開飯的老伯伯,都可以讓空間變得討人喜歡。在邊界停留你會選擇在半戶外空間的哪裡停留?是面對邊緣,還是背靠著邊緣看裡面?我們發現,人們常常靠著邊緣停留,以便看到前方的景物,活動,這與模式語言所告訴我們的相符合,靠著邊界停留能讓人感到安心,既可以觀察同處於這個空間中的他人,又保留了自己的領域,並且不讓人覺得被孤立(#114外部空間的層次)。
在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讓每一個人都享有13到27平方公尺時,會使這個空間不再死板且生動起來(#123行人密度)。交會的地方總是討人喜歡,如果是內-外的過渡帶,就會讓這裡變得更加有活力,市府廣場前大片遮蔭廣場,或是校門前橋墩下的小空地,都是這樣的案例。
當空間的活動強大到一個程度,空間的性質就可能因此產生變化,這樣的形變讓這個地方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敞開大門歡迎相同性質的活動在這裡發生,卻也同時排除了這裡不同使用的可能。Photo credit:宋昱儀#69 戶外亭榭人需要進行各種不受拘束、不被限制的活動,戶外亭榭提供人們「開敞性」和「封閉性」間的必要平衡,人們可以在這裡自由自在地發揮他們的創意。空間中的活動與排除空間中要有人,才顯得討人喜歡。內外的交界可以盡可能的放大,不要太過分明,人需要一些模糊不清的空間,讓這個空間可以做的事情不被侷限住。(因地制宜性:台灣躲太陽的比重偏高,我們肯定陽光的價值,卻也注意到遮蔭在小島土地上的重要。騎樓是台灣常見的半戶外空間,也常是生活中各種記憶發生的場域:用餐、停車、購物、當花園、當倉庫⋯⋯不管什麼活動,都可以在台灣的騎樓中看到。
想想看,除了遊樂園的鬼屋,誰會在烏漆麻黑的地方活動呢?沒有風,瞬間逼汗的地方,不會想趕快離開嗎?一個空間能有遮蔭、不要被太陽直射、最好還來點涼風,才適合在那裡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Photo credit:林宥祺#61 小廣場超過21公尺的距離會無法辨認人臉上的表情和聽到他人宏亮的聲音,這意味著:在這個範圍內的小廣場上,人們會半意識地感覺到自己是和大家聯繫在一起的。
風、陽光與遮蔭的交會一個地方能否討人喜歡,微氣候是重要的關鍵(想想那個臭臭的走廊),特別是風、陽光與遮蔭(#161有陽光的地方),我們發現,這三種元素交會的地方,最容易有活動發生。記憶中討人喜歡的騎樓要夠寬,讓人們在街上行走時不覺得擁擠,同時夠高,不讓人覺得壓迫(#101有頂街道)。
以廣場來說,過大的半戶外空間會讓人有「荒涼」的感覺,這不怎麼討人喜歡。Photo credit:林宥祺#119 拱廊拱廊要具有「公共性」,但也不能跟真正的公共環境一樣,要使人感受到它是建築物內部的附加物,讓拱廊成為公共環境和私人環境間界線模糊的地帶。
根據模式語言,四個人就可以讓一個直徑10公尺的廣場顯得活潑可愛。文: 宥祺、P. LU「經過的時候,常常有剛下場的男孩們會躺在地板上休息,這裡有風,又蔭涼,其實很舒服,只是有時候會飄著臭臭的汗味⋯⋯」。Photo credit:盧沛文#161 有陽光的地方雖然人們討厭大太陽又沒有遮蔭的地方,但人要進行活動還是需要足夠的光線,以便活動的進行。在他們對舊金山市內和城郊的觀察中指出,當每人擁有13平方公尺時,這個區域是生動的,但如果每人有45平方公尺時,這個區域相對人少,看起來會死寂許多。
)Photo credit:宋昱儀#115 有生氣的庭院庭院要擁有各種功能,提供通道、疏導人流、觀察其他空間和活動,這樣的庭院會吸引人群,進而會發生許多活動。最後:空間記憶就像海邊總該有個漂亮高雄妹一樣,記憶和空間的連結,串連了情感、想像與期待,這樣的空間像是一個能穿越時空的缺口,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累積,讓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
Photo credit:林宥祺#123 行人密度一個空間裡的人過多或是過少都會讓人不舒服,雖然除了人數、密度以外,人們聚集的情況、 地方的特質等都跟這個空間是否熱鬧有關係,但每人佔有多少空間卻能大致估計出一個地方生動活潑的程度:假設某空間在某一時刻的人數為X,這個空間的面積大小在13X到27X平方公尺是最適合的。以上是一個港都女孩對某男校空間的記憶
文:謝嘉(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死區」(dead zone)如其名,是造成生物死亡的水域範圍,或許可以比擬為人類的煉獄,想像你走進一個氧氣量極低的空間裡頭,然後窒息而死。在不同溶氧狀況下,底棲生物所提供的能量轉換至其他生物會有所不同。
在1910年代,有進行科學研究並發表文章的死區區域,全球只有四個,然而死區議題因牽涉到大規模的生物死亡及對於商業漁業的強大威脅,逐漸受到重視。當水中的溶氧因為微生物耗氧分解而下降至低於每公升兩毫克(2mg/L)的低溶氧(hypoxia)狀態[1],對於水中生物而言就成為死區。前者比較偏向自然作用下輸入過多有機質所造成,而後者則主要源自於農業所使用的肥料、殺蟲劑,或是都市的生活廢水等人為排放含有氮、磷、鉀等元素的營養物質。至於優養化的發生乃至水中溶氧減少的因素和途徑為何呢?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 許多有機質輸入至水體,致使水體中微生物過度耗氧、分解利用有機質,而溶氧下降至低於每公升兩毫克(2mg / L)。
受到海水潮流的影響,這些營養物質會集中於沿岸,或受到地形影響海流,而使海水穩定並發生「層化」,使得海水無法交換混合而讓營養物質與有機質蓄積。從優養化進一步轉變為低溶氧階段(小於2mg O2 / l),甚至是達到無氧階段(溶氧降低至0.2 ml/l)時,如果發生的面積廣大且頻度高,會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並改變水中生物的組成結構。
「點源」包括都市內的大量生活廢水及工業廢水放流管、畜牧業之廢水、垃圾掩埋場的滲出液等。有機物質及營養物質藉由大氣、地表逕流以及地下水等三種途徑進行傳輸,並依據輸入源是否受到人類的明確監測與控制,區分為「點源」(point sources)與「非點源」(nonpoint sources)。
但隨著優養化愈來愈嚴重,致使水中低溶氧事件發生的頻度與強度愈來愈高的情況下,底棲生物的能量轉換隨著本身以及高階掠食者的缺氧死亡而逐漸降低,最終可能成為主要以厭氧分解底部有機質,以取得養分的微生物為組成的簡單水生生態系。若低溶氧事件發生的時間達五年以上,則受創的生態系要回復至原先狀態所需的時間可能更長,延滯現象也會更強,這表示死區的發生對於生態系的組成結構具有很深遠的影響性。
发表评论